刘经荣简介
刘经荣(1896-1976年) 民国时景德镇实业家,江西都昌人。少年时随父亲来景德镇学徒,从事画坯。学徒期满后从事画坯工作三年,后弃工就商,与他人合伙做两个利坯的普通脱胎器,立足未稳之时,遭搭烧坯胎连续倒坍的厄运,遂采取扬汤止沸的办法,即只生产坯胎,不烧成品,结果债台高筑,几近破产。就在这危机困难之际,恰逢这一年景德镇瓷器生意好于往年,烧窑户乘机涨价,特别是陶庆窑总老板把持烧窑行业,态度强硬,引起搭坯户的公愤。经商议,搭坯户均不搭此人之窑烧坯,结果是总老板有坯不能烧,有窑不能满。在得知刘经荣负债累累,拖坯满架,行将倒闭的消息后,通过同姓亲属关系,表示大力支持,尽快烧清积坯,加速生产周转。一个是等坯满窑,一个是有坯无烧,互相利用也都有利可图。行将破产的刘经荣合伙小窑户脱此厄运,复苏之后,刘经荣与原合伙之人分伙,单独经营铺号为“刘义昌甡”。并在景德镇崭露头角。抗日战争期间,冒险生产,以人弃我取的经营方式,年年扩大生产范围,增加品种,由做坯而烧窑,由普通瓷而细瓷,雇工人数由十几人增加到近百人。抗战胜利后,瓷业生产供不应求,刘经荣抓住时机扩大生产,由瓷业的后起之秀发展成为拥有厂房十多幢、雇工140余人的全市第三大户。历任同业公会理事,常务理事和理事长。解放初期,继余昭华之后较早复工,对安定社会秩序作出了贡献。1952年带头联营,任建华联营厂经理。公私合营后,任第五瓷厂副厂长。1961年退体,将自己近50年陶瓷生产经验写成《陶瓷圆器生产参考资料》一书,对研究民国陶瓷生产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。